?
2019常州互聯網+先進制造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當前位置: 主頁 > 專家觀點 > 智造一言堂 >

楊學山:智能制造打通產業升級

2015-09-09 16:57 [智造一言堂] 來源于:國際金融報
導讀:隨著中國創新浪潮涌起,“智能制造”一詞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也成為了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但與其他“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熱詞相比,“智能制造”創新
        隨著中國創新浪潮涌起,“智能制造”一詞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也成為了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但與其他“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熱詞相比,“智能制造”創新的門檻更高,需要更加深厚的技術和理論積淀。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全球范圍內“智能制造”行業都在蓬勃發展,但對于其發展路徑依然沒有定數。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提出的“先進制造業”都只是眾多嘗試中的一種。
  那么在此背景之下,“智能制造”行業在中國又面臨著哪些挑戰和機遇,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呢?近日,在2015復旦大學管理學國際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講述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楊學山表示,未來技術將和能源材料一樣成為制造業發展并駕齊驅的重要資源,“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完全打通的路徑已經產生,經濟業態和領域的劃分,都將產生動態的變化。”
  歷史變革
  從工業革命以來,任何一次產業的進步,其背后主要的動力來源于技術。但是除了依托技術之外,產業的成長與成熟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催化劑。
  作為掌管國家工業部門的領導人,楊學山對此感受更深。他表示,改革開放之初,“三來一補”代工是當時制造業經濟的主要形態,但是就在兩三年前,在東莞這個中國甚至世界紡織業的重要基地,產業升級不斷推進。“從最早半自動的紡織機到現在一個人管48臺機器,從原始的代工生產發展到今天最先進的業態。”
  而在新疆,生產變壓器的新疆特變,它將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售后服務連接在一起,全面地使用信息技術,使得這個遠在新疆的企業能夠直接和西門子這樣的世界一流企業同臺競技。
  楊學山認為,中國企業的自動化發展已有數十年發展歷程,這是中國企業走向智能化的堅實基礎。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在從局部走向全局,不僅把企業的生產、制造和財務連接在一起,也結合了企業的戰略目標和核心競爭力,“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結合起來,將變成今后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新的技術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終于可以和能源材料一樣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資源。這場變革是歷史的變革,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楊學山表示。
  打通產業劃分
  “我在過去五年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行業的典型企業。我想看看有多少條生產線是不能被機器替代的。坦率地說,沒有一條生產線是不可以用機器替代的。”
  楊學山表示,企業的制造過程正在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與第一階段的“機器換人”不同,現在的決定變量不再是技術,因為“再復雜的動作都能分解成為一個個簡單的動作”。企業的選擇取決于勞動力和機器人之間的成本平衡,是一個財務方面的考慮。
  因此,在企業大規模走向“智能制造”的過程中,企業的產品、服務方式,甚至包括企業的組織架構都會發生改變。
  楊學山表示,企業生產產品一直追求需求第一,但是絕大部分行業都做不到。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這一局面正在改變。“用戶提出需求,經過設計、制造、供應鏈、配送、售后服務回到用戶,這樣一個完整循環的新的制造模式已經產生。”
  而這個循環打破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邊界。多年以來,產業形態被清晰地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但是在新的環境下,這種劃分已經逐漸失效。
  楊學山更是預測未來農業也可能成為制造業下的一個行業。“農業產品是制造出來的,當然也是種出來的,但是這個‘種’是工廠的‘種’,而不是田地的‘種’。”也就是說,農業產品的生產也將被納入上述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循環中。
  “從第一產業一直到第三產業,完全打通的路徑已經產生,所以業態、經濟域的劃分,都將產生動態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是一定會產生的,平衡點已經由技術交到市場,交到市場,就變成經濟層面判斷決策的問題了。”楊學山表示。

(編輯:admin)

相關內容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