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秉恒院士:讓中國制造“由大變強”
2015-09-10 15:27 [智造一言堂] 來源于:中國兩化融合網
導讀:8月21日下午,“一堂特殊的課”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上開課,主講人是一位70歲的白發院士,而“聽眾”則是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以及各部部長、央企、金融機構的負責人等
![]()
西安交大盧秉恒院士展示3D打印器件
8月21日下午,“一堂特殊的課”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上開課,主講人是一位70歲的白發院士,而“聽眾”則是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以及各部部長、央企、金融機構的負責人等。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第一次專題講座上,講授“先進制造與3D打印”的場景。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 作為我國最早從事快速成型與制造技術的知名專家和帶頭人之一,盧秉恒院士還是西安交通大學高端制造裝備2011協同創新中心、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負責人,研究領域包括增材制造(3D打?。?、數控裝備與智能制造、微納制造、生物制造。 他在國內倡導開拓了增材制造、微納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機床等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開發出了快速成型機等機、光、電一體化設備和專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國內領先的產品快速開發系統及產業化生產,在汽車開發、農業節水、家電、飛機、軍工、醫療、科研等領域獲得了大量推廣應用。在國內微納制造方面,首倡納米壓印研究。在個性化匹配人工骨及生物活性人工骨的研究方面獲得重要突破,并進入臨床實驗。 在講座中,盧秉恒院士介紹了幾種當前主流技術,詳細分析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指出機器人、智能裝備以及3D打印是支撐智能制造的三大技術。 盧秉恒院士通過分析中、美、德三國發展現狀,分析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如高端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尚待加強、機器人和數控機床等底層裝備的自動化信息化不夠、企業創新能力差、協調發展不充分等。同時強調中國的優勢則在于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內需市場巨大、人力資源豐富。他認為,中國目前需要在工業2.0、3.0方面補課,即質量優先、研發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同時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大力發展工業4.0。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3D打印是工業革命的利器。盧秉恒教授重點講解了3D打印,從制造方式來說,鑄造焊在制造過程中重量基本不變,屬于等材制造,已有3000年歷史;隨著電動機發明,車銑刨磨機床出現,通過材料的切削去除達到設計形狀稱之為減材制造,已有300年歷史;而以3D打印為代表的增材制造,1984年提出,1986年實現樣機才30年的時間,是極具前景的制造技術。我國的3D打印相比國外,研究起步并不晚,某些方面還處于領先地位,但產業的發展太慢,企業規模不足,和國外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這一領域現在處于技術井噴期,通過對比國家層面的協同創新,他認為要用工業互聯網構成高技術的服務業,構建新機制的創新體系,驅動知識信息的流動,補足中國制造業開發能力弱的短板,這就是互聯網帶動制造業發展的真諦,也是最大的效益所在。 做一流學問 創頂尖技術 “我國已成為制造大國,現在必須走向制造業的高端,成為制造業強國。制造技術創新,不但需要理論素養,更需要工程實踐能力與堅持的韌性。”從1993年就開始研究3D打印的盧秉恒院士,已經成為中國3D打印“領軍人”。 帶著“制造業興國”的最初夢想,盧秉恒院士在3D打印和先進制造的路上已經堅持走了很久、很遠。而這一切都是從最基層做起,大學畢業后盧秉恒就做了5年車工。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為千萬人創造了機遇,也給一直懷有報國雄心的盧秉恒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當年34歲的他,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學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機械制造專業,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三年后又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從此,他的人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1992年,盧秉恒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在美參觀汽車模具企業時,首次看到了快速成型技術在汽車制造業中的應用,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項新技術的先進性?;貒?,經過調研發現,國內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盧教授認為西安交通大學完全有能力有實力自主開發這種設備,于是帶領著幾位朝氣蓬勃的年輕教師和博士生在簡陋的實驗室里開始了艱苦的研究歷程。1995年9月,項目成果通過國家科委論證,首批獲得“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250萬元的資助。1997年底,盧秉恒團隊提前完成了攻關任務。同時,面對我國企業對經濟性、降低成本的要求,他們研究用紫外燈代替激光器,開發了國際首創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機,并實現了光固化快速成型機的產業化。 盧秉恒院士介紹,3D打印有諸多優勢,快捷、精確、耗材少。傳統制造方法多是減材制造,即在整塊材料的基礎上去除多余部分,將剩下的部分制成產品,被去除的多余部分大多淪為工業廢料而被拋棄。而在一些尖端領域,材料相當昂貴。3D打印技術是“按圖索驥”,用材料精確“噴”出每一層平面后再進行累加,生產過程幾乎不會產生任何廢料。 盧秉恒團隊陸續開發出的激光快速成型機、紫外光快速成型機、真空澆注成型機等一系列快速成型與模具制造設備及光固化材料等目前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他們的技術成果通過企業化運作,在全國已建立創新服務平臺20多家,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近10家,為2000多家企業提供新產品創新創意設計及快速制造服務。 盧秉恒說,李克強總理曾強調指出,要順應互聯網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打造中國新優勢?;ヂ摼W+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可以成就制造業美好的未來,制造業可能的前景是:一半以上的制造為個性化及定制,一半以上的價值由創新設計體現,一半以上的企業業務由眾包完成,一半以上的創新研發為極客創客實現。 (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