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智能機器人:黃曉慶的創業新版圖
2016年春,韓國首爾四季酒店。谷歌人工智能圍棋計算機程序“AlphaGo”與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進行了一場五番棋“人機大戰”。最終,雙方的比分定格在“1:4”,“AlphaGo”戰勝人類代表李世石。
1000公里之外的北京,黃曉慶全程關注了這場比賽。他感慨:“從‘人機大戰’在全球的熱度來看,大家現在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普遍認同了這個產業。” 黃曉慶是科技界一名傳奇人士。他19歲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加入貝爾實驗室。1995年,黃曉慶與陸弘亮、吳鷹等創立UT斯達康并擔任公司CTO。2007年,黃曉慶回國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一職。他曾參與許多重要通信技術的開發工作,包括模擬調制解調器、接入網、IP電話等項目。 2015年3月,黃曉慶正式從中國移動離職。當所有人都在猜測他職業的下一站會是哪家大公司時,黃曉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選擇了創業——成立達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闥科技”),擔任公司CEO兼CTO。 讓黃曉慶在知天命的年紀重燃創業激情的就是人工智能。在他看來,機器人技術已逐漸成熟,3年內在服務領域有效取代人工的服務型機器人將會上量,10年內家庭保姆機器人將進入千家萬戶。達闥科技也成為第一家云端智能機器人公司。 “機器人產業的方向肯定是云端智能機器人。”黃曉慶預計,“達闥科技的目標就是要成為云端智能機器人時代的運營商。”黃曉慶表示,“不過,由于云端智能機器人還未出現,達闥科技首先要打造的是一個包括云端、網絡、智能終端的產業鏈和生態環境。” 理論家 “做任何科技創新研究都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科學的基礎’。”做了半輩子研究的黃曉慶談到技術時更像一名學者,“2012年我提出的‘云端智能’概念就是從理論基礎上佐證了云端智能機器人條件趨于成熟。” 首先,云端智能最核心的基礎是電腦和人腦的差距??茖W家們認為,人腦有100億~10000億個神經元,若想讓已有技術完成一個集成如此多神經元的電路需要2000噸重的芯片,耗電27兆瓦。 這意味著即便能造出一個擁有“人腦”的智能機器人,它也無法扛起自己2000噸重的“腦袋”。不過,人腦的速度比電腦的速度慢100萬倍,這則意味著可讓100萬個機器人共享這個龐大的“大腦”。 其次,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通信網絡的發展為機器人技術提供了第二個理論基礎。人腦發出一個信號傳到人體器官會延遲30到50毫秒。 而3G移動通信網絡延遲時間大概是150到300毫秒,4G移動通信網絡延遲時間大概是50毫秒以下,即將到來的5G移動通信網絡的延遲時間只有1毫秒,比人還要敏捷。移動通信網絡就如同智能機器人的“神經系統”,解決了電腦反應速度問題。 再次,按照云端智能機器人的設想,若機器人“大腦”在云端,移動通信網絡是機器人的“神經系統”,機器人還需要強大的傳感器、電源、操作系統等支撐,而這些恰恰已被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等已經面世的產品所證明,能量存儲技術、傳感器技術、驅動技術都已達到一個凝聚點,在技術驅動之下云端智能機器人產業鏈應運而生。 “這就是達闥科技為什么相信10年內能制造出家庭保姆機器人的重要原因,這個產業已有了技術保障。”黃曉慶自信地表示,“不過,未來10年產業還是會由自然語言、視覺、聽覺這類信息機器人走向護理、清潔等垂直服務機器人,然后才會出現通用型服務機器人,即人形、人性化機器人。” 黃曉慶是一位頗有前瞻性的技術專家。1997年他提出用IP技術實現下一代移動交換,即軟交換,不過當時很多專家都認為時機遠未成熟。但僅僅4年過后,全球所有主流設備制造商、運營商都開始研究和發展軟交換。 2004年黃曉慶帶領團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支持1000萬用戶的軟交換機,2007年在全球市場,軟交換機完全取代傳統程控交換機。 再次創業的黃曉慶也相信,雖然目前機器人產業看似遙遠,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10年人工智能市場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庭保姆機器人將會走入尋常家庭,為普通家庭服務。 不過,技術和市場從來都是一步一步累積出來的。“我們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現在就瞄準去做家庭保姆機器人將來一定會死的很慘,我們一定是要把自己的核心技術不斷變現,支持技術不斷往前。”黃曉慶坦言。 據他透露,達闥科技研發的Meta導盲機器人在云端、網絡、智能終端整個體系開始進入產品階段。 中國有600萬盲人,加上重度弱視患者,總數接近2000萬。Meta導盲機器人就是利用機器視覺、機器學習和智能語音等人工智能高科技手段,讓盲人群體能更精準地感知周圍環境、獲取信息、參與社交,使盲人可以更為公平、自信、獨立地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和貢獻者。 實踐者 著名科幻小說《星際迷航》中有一個名為“Data”的機器人角色。他“出生”于2336年,大腦有著相當出色的運算能力,在聯邦星艦“進取號”上擔任執行長官、二副職務,后又擔任大副和指揮官職務。“Data”的制造者宋博士為他制造了一個情感芯片,只要插入此芯片,“Data”便有了人類的情感。 黃曉慶是個科幻迷,也是《星際迷航》的粉絲,他看了幾百本《星際迷航》小說,100集《星際迷航》電視劇及電影。黃曉慶很喜歡“Data”這個角色,他認為“Data”就是人類理想中智能機器人的模型。所以,黃曉慶把公司命名為“達闥”,即是“Data”的音譯。 《星際迷航》的長盛不衰折也射出人類對機器人、對人工智能的追求。一直關注人工智能市場的黃曉慶在2012年向中國移動提出“云端智能機器人”概念,但在龐大的中國移動體系內要推進一個看似毫不相干的項目異常困難。黃曉慶決定自己創業,并且要把達闥科技做成一個平臺公司。 “達闥科技同時兼具了云計算、移動通信、智能終端領域的人才組合,就是為打造一個平臺運營公司來設立的。未來機器人產業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建立在規模上,規模越大就越成功。”黃曉慶這樣理解。 不過,黃曉慶也承認:“云端智能機器人的產業鏈非常長、非常大,所以達闥科技絕對不能全部都做,而且也不應該全部都做,我們將聚焦兩個領域——云端智能機器人的‘大腦’——云,以及支撐‘大腦’運行的信息網絡。” 黃曉慶認為,這需要一家能構建云端大腦、神經網絡、終端的運營公司來將三者連接起來,達闥科技正在著力構建機器人云端大腦體系,鋪設一張全球互聯的神經網絡——“天網”,為實現云端智能機器人的運營打好基礎。 “天網”必須具備兩個特性——全球互聯和安全互聯。“只有實現全球互聯,機器人才能實現全球知識共享;只有實現安全互聯,才能保障機器人大腦的安全。”黃曉慶表示,“‘天網”的安全級別甚至能達到美國國防部的安全標準。” 2015年9月,達闥科技完成種子融資,融資金額3000萬美元,估值1億美元,投資人包括軟銀、富士康等。目前,A輪融資接近尾聲,2016年6月左右將公布具體融資情況。融資將用于達闥科技的下一步研發和技術的產品化、市場化。 工程師 2014年6月,黃曉慶出差日本,對云端智能機器人仍戀戀不忘的他拜訪了老熟人——軟銀創始人孫正義。黃曉慶把自己“云端智能機器人”的想法與孫正義進行了交流。 “在沒有任何書面材料、只說了一個概念的情況下孫正義就答應要投資。”黃曉慶回憶,“我們創立UT斯達康時孫正義投資了,我第二次創業做軟交換時他也投了,現在我要做機器人他更興奮,因為他本人也特別喜歡機器人。” 2015年3月黃曉慶正式從中國移動離職。一聽“老大”要創業,中國移動研究院許多系統、移動標準、云計算平臺專家也紛紛加入達闥科技。此外,大批來自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Google、三星、華為、IBM的技術人員也慕名而來。短短一年時間,達闥科技員工接近160人,技術人員占70%以上,在北京、深圳、成都、日本、美國硅谷都設有研發機構。 市場研究公司IDC發布的《全球商用機器人消費指南》顯示,全球機器人行業及相關服務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17%,2019年行業規模將達到1354億美元。而2015年機器人行業規模為710億美元。達闥科技正全力練好內功爭奪這個千億美元的大市場。 事實上,達闥科技是黃曉慶的第三次創業。在外界看來,黃曉慶并不需要在功成名就之后還這么辛苦地創業。黃曉慶則有著自己的理解:“達闥科技讓我實現了一個最偉大的夢想——讓發明家和企業能夠共享發明的成果。” 達闥科技有著有史以來對發明者最慷慨的回報政策:所有的發明創造只要在公司產品之外產生了收入,10%分給發明家,90%留給企業,這些收入包括授權、訴訟或轉讓等。 黃曉慶認為自己骨子里還是一名非常標準的工程師。他慶幸自己現在有更多的時間聚焦于科技創新。每天,他都能和一群優秀的工程師在一起。“我們共同將夢想照進現實。所以,我現在挺幸福的。”黃曉慶笑道。 不過,創業者黃曉慶也是一名創業導師。在與創業者交流時他也有私心。很多海外回國的創業者帶來了許多獨特的技術,如機器人控制技術、人工智能特殊算法等,通過與他們接觸,黃曉慶可以為達闥科技找到合適的產業鏈合作者。 “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做一名偉大的工程師’,老了后我還是想當一名工程師,達闥科技就是這個夢想的延續。”黃曉慶笑道,“我這一輩子可能都沒辦法退休,因為我總能看到一些偉大的技術,并很想把這些技術變成現實。” (編輯:admin) |